行政诉讼,也就是咱们老百姓熟知的“民告官”,对比普通的民商事诉讼不仅在程序中有诸多不同,在诉讼策略上区分度极大。
我们也经常在文章中提醒,即便有着多年诉讼经验的律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才能在复杂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冷静地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综合列举以下今年在咨询中遇到的当事人自己打行政官司踩过的坑,以示警诫。
01
不知道去告谁,找谁告
很多当事人自己起诉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去告谁,在一个征拆案件中会有多个政府部门实施了行为,针对这个行为,是起诉政府部门,还是起诉政府,案件归哪个级别法院管辖?很多当事人都分不清楚,有几例咨询就因为当事人起诉错主体导致案件诉讼时效过了,真的非常遗憾。
02
诉讼请求提错了
行政官司虽然会有很多个诉,但是每个行政行为只能发起一个诉,因此一旦写错了诉讼请求,后果不堪设想。
03
不了解救济程序
有的救济方式虽然写在法条中,但是在实务中,往往很多问题只去搜索法条是搜不到解决方案的。比如近期有位当事人,辛辛苦苦准备了起诉材料,邮寄给县法院,结果县法院把材料原封不动退还,不立案,也未出具任何裁定书,当事人亦无法拨通立案庭以及行政庭电话,束手无策才委托我们律师团队介入,之后在我们律师团队高效专业的工作下,很快立案,这个案例也很好体现了实务与教条的区别。
04
找不对法律依据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仅仅有一百零三条,但实务中法院往往会偏向于参照地方性法规来判决,专业律师往往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检索对应法条,普通百姓连在哪里检索地方性法规都不清楚,又怎么去判断案件走向呢?
05
不知道是否复议?风险在哪?
很多行政行为是可以选择复议的,复议的好处一方面有概率可以提高法院审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前看到行政机关应诉的文件材料,为后续可能发生的诉讼做准备。但一些非法学专业当事人盲目选择行政复议导致诉讼时效过短让自己手忙脚乱。
06
流程混乱
正如以上提到过的,行政诉讼最大特点是在维权流程中可能会有多个诉讼,非常需要一个专业的律师去把控整体节奏,在适合的时间点及时发起诉讼或申请调解,普通百姓往往被法院以及行政机关牵着鼻子走,很容易错失良机。
综上所述,还有很多当事人踩到的坑就不一一赘述了。尽管如今互联网信息爆炸,给了很多当事人一种网上随便搜搜信息就能打好行政官司的错觉,但是综合这些前人踩过的坑,您还觉得打行政官司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